在珠海牙科中,我們牙醫常常會提到口腔頜面部CT檢查,那麼CT檢查有哪些類型呢?下面珠海維港口腔連鎖為您詳細介紹:
1. 常規CT
(1) 橫斷位:患者仰臥,聽眥線垂直於檢查床,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平行於硬齶,掃描範圍從顱底至舌骨。層厚5~8mmoFOV14〜18cm,矩陣320X320,窗寬/窗位軟組織窗為250—400Hu/30~50Hu;骨窗為1500—2500Hu/150〜250Hu。
(2) 冠狀位:患者俯臥或仰臥,頭過伸,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與硬齶垂直,掃描範圍從頸椎前緣至下頜頰部。層厚5~8mm。FOV14〜18cm,矩陣512X512。
(3) 正常圖像:①橫斷面:經顱底平面掃描可見顱中窩底的卵圓孔、破裂孔,後方可見枕骨基底部及兩側顯骨岩部,前方可顯示篩竇和蝶竇。在額弓和顱中窩外側壁之間可見顓肌影像。經上頜竇上部平面掃描可清楚地顯示上頜竇腔和竇壁,鼻腔,翼內、外板,翼齶窩、翼外肌、課突和顯下窩等。經上頜竇中部平面掃描可顯示鼻咽腔、下頜升支、咬肌、莖突、乳突及腮腺等。經上頜竇底部掃描時,可顯示上頜竇底部、腮腺、翼內肌、咬肌、咽旁間隙及咽腔等結構。橫斷面平掃後三維重建圖像則可根據需要顯示口腔頜面部解剖結構或病變的立體圖像。②冠狀面:經鼻咽腔平面行冠狀位掃描時可顯示顱中窩底部、蝶竇、莖突、下頜角、咽縮肌、翼內肌、腮腺、咽旁間隙等;經上頜竇後部冠狀面掃描時,可見上頜竇、鼻腔、鼻甲、後組篩竇、眶後間隙及顯肌等結構;經上頜竇中部冠狀面掃描時,可見清晰的上頜竇及其諸骨壁、眶後間隙、眶下裂、篩竇、口咽部,以及上、下牙槽突等結構。
2. 唾液腺CT檢査
(1) 腮腺CT檢査。①橫斷位:患者仰臥,以眼眶耳線為基線,自此線平行向下掃描至下頜角。層厚5~8mm。FOV18〜20cm,矩陣512X512。軟組織窗成像,窗寬/窗位250〜400HU/30〜50HU。②冠狀位:患者俯臥或仰臥,頭過伸,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垂直於眼眶下壁與外耳道上緣連線,或平行於下頜支後緣。掃描範圍從乳突尖至下頜支前緣前方1cm,層厚5~8mm.FOV16〜18cm,矩陣512X512。③正常圖像:在相當於下頜升支內側下頜小舌的平面上,顯示腮腺形態較完整,呈近似三角形並向外突出,腮腺由頸深筋膜淺層所覆蓋,淺葉向前延伸於咬肌表面,向後與胸鎖乳突肌及二腹肌後腹相鄰。深葉向內延伸至下頜升支內側,與咽旁間隙相鄰,前界為翼內肌,後界為莖突及其所附著的肌肉。頸外動脈和下頜後靜脈在升支後方穿越腮腺,頸內動靜脈位於腺體和莖突內側。
(2) T頜下腺CT檢査。①橫斷位:患者仰臥,聽眥線垂直於檢査床,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平行於硬齶,掃描範圍從硬齶至甲狀切跡下2cm。層厚5mm。FOV13-16cm,矩陣512X512。用軟組織窗成像,窗寬/窗位250〜400HU/30〜50HU。②冠狀位:患者俯臥或仰臥,頭過伸,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垂直於硬齶,掃描範圍從頸椎前緣至下頜頒部。層厚5mm。FOV13-16cm,矩陣512X512.③正常圖像:在橫斷面CT圖像上,下頜下腺顯示為圓形,位於下頜角的下前方,腺體大部分位於下頜舌骨肌的下麵或淺面。下頜下腺後面與腮腺由筋膜分隔。下頜下腺密度一般高於腮腺。
3. 顕下頜關節CT檢査
(1)檢査方法:顓下頜關節檢査方法包括橫斷面、冠狀面平掃,橫斷面平掃後冠狀面、矢狀面和三維圖像重建.直接矢狀面平掃及關節造影CT掃描等多種方法。隨著CT設備的迅速更新,多層螺旋CT的不斷普及,目前對顎下頜關節的CT檢査主要是經橫斷面掃描後進行關節矢狀面、冠狀面及三維圖像檢査,已無必要進行直接矢狀面和冠狀面掃描,其掃描範圍應包括全部關節。由於進行關節CT檢査的目的,除對關節骨關節病進行診斷外,更重要的是明確或排除關節及關節周圍結構的占位性病變。因此,在進行鑒別診斷需要排除面深部占位性病變時,其掃描範圍應自顱底至下頜下緣1cm。橫斷面平掃最好進行連續薄層掃描,以保證重建圖像的品質。在疑有關節或周圍組織占位性病變時,應進行增強掃描。
近幾年來,由於口腔專用錐形束CT的問世,其以低放射劑量、相對低廉的檢査價格和靈活便利的後處理軟體功能,使其在顯下頜關節疾病的檢査和診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正常圖像:正常顯關節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均以過關節中部平面顯示關節結構最為完整,可見關節骨性結構表面光滑,密質骨板厚度均勻、完整。關節造影後CT掃描經關節矢狀位、冠狀位中間層面圖像特點與關節造影側位體層片及前後位體層片大致相同。但由於關節造影CT檢査可同時提供多個層面的圖像,從而更有利於病變分析,圖像品質亦明顯優於關節造影體層片。
推薦閲讀:
在珠海牙科中,我們牙醫常常會提到口腔頜面部CT檢查,那麼CT檢查有哪些類型呢?下面珠海維港口腔連鎖為您詳細介紹:
1. 常規CT
(1) 橫斷位:患者仰臥,聽眥線垂直於檢查床,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平行於硬齶,掃描範圍從顱底至舌骨。層厚5~8mmoFOV14〜18cm,矩陣320X320,窗寬/窗位軟組織窗為250—400Hu/30~50Hu;骨窗為1500—2500Hu/150〜250Hu。
(2) 冠狀位:患者俯臥或仰臥,頭過伸,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與硬齶垂直,掃描範圍從頸椎前緣至下頜頰部。層厚5~8mm。FOV14〜18cm,矩陣512X512。
(3) 正常圖像:①橫斷面:經顱底平面掃描可見顱中窩底的卵圓孔、破裂孔,後方可見枕骨基底部及兩側顯骨岩部,前方可顯示篩竇和蝶竇。在額弓和顱中窩外側壁之間可見顓肌影像。經上頜竇上部平面掃描可清楚地顯示上頜竇腔和竇壁,鼻腔,翼內、外板,翼齶窩、翼外肌、課突和顯下窩等。經上頜竇中部平面掃描可顯示鼻咽腔、下頜升支、咬肌、莖突、乳突及腮腺等。經上頜竇底部掃描時,可顯示上頜竇底部、腮腺、翼內肌、咬肌、咽旁間隙及咽腔等結構。橫斷面平掃後三維重建圖像則可根據需要顯示口腔頜面部解剖結構或病變的立體圖像。②冠狀面:經鼻咽腔平面行冠狀位掃描時可顯示顱中窩底部、蝶竇、莖突、下頜角、咽縮肌、翼內肌、腮腺、咽旁間隙等;經上頜竇後部冠狀面掃描時,可見上頜竇、鼻腔、鼻甲、後組篩竇、眶後間隙及顯肌等結構;經上頜竇中部冠狀面掃描時,可見清晰的上頜竇及其諸骨壁、眶後間隙、眶下裂、篩竇、口咽部,以及上、下牙槽突等結構。
2. 唾液腺CT檢査
(1) 腮腺CT檢査。①橫斷位:患者仰臥,以眼眶耳線為基線,自此線平行向下掃描至下頜角。層厚5~8mm。FOV18〜20cm,矩陣512X512。軟組織窗成像,窗寬/窗位250〜400HU/30〜50HU。②冠狀位:患者俯臥或仰臥,頭過伸,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垂直於眼眶下壁與外耳道上緣連線,或平行於下頜支後緣。掃描範圍從乳突尖至下頜支前緣前方1cm,層厚5~8mm.FOV16〜18cm,矩陣512X512。③正常圖像:在相當於下頜升支內側下頜小舌的平面上,顯示腮腺形態較完整,呈近似三角形並向外突出,腮腺由頸深筋膜淺層所覆蓋,淺葉向前延伸於咬肌表面,向後與胸鎖乳突肌及二腹肌後腹相鄰。深葉向內延伸至下頜升支內側,與咽旁間隙相鄰,前界為翼內肌,後界為莖突及其所附著的肌肉。頸外動脈和下頜後靜脈在升支後方穿越腮腺,頸內動靜脈位於腺體和莖突內側。
(2) T頜下腺CT檢査。①橫斷位:患者仰臥,聽眥線垂直於檢査床,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平行於硬齶,掃描範圍從硬齶至甲狀切跡下2cm。層厚5mm。FOV13-16cm,矩陣512X512。用軟組織窗成像,窗寬/窗位250〜400HU/30〜50HU。②冠狀位:患者俯臥或仰臥,頭過伸,作側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設定掃描平面垂直於硬齶,掃描範圍從頸椎前緣至下頜頒部。層厚5mm。FOV13-16cm,矩陣512X512.③正常圖像:在橫斷面CT圖像上,下頜下腺顯示為圓形,位於下頜角的下前方,腺體大部分位於下頜舌骨肌的下麵或淺面。下頜下腺後面與腮腺由筋膜分隔。下頜下腺密度一般高於腮腺。
3. 顕下頜關節CT檢査
(1)檢査方法:顓下頜關節檢査方法包括橫斷面、冠狀面平掃,橫斷面平掃後冠狀面、矢狀面和三維圖像重建.直接矢狀面平掃及關節造影CT掃描等多種方法。隨著CT設備的迅速更新,多層螺旋CT的不斷普及,目前對顎下頜關節的CT檢査主要是經橫斷面掃描後進行關節矢狀面、冠狀面及三維圖像檢査,已無必要進行直接矢狀面和冠狀面掃描,其掃描範圍應包括全部關節。由於進行關節CT檢査的目的,除對關節骨關節病進行診斷外,更重要的是明確或排除關節及關節周圍結構的占位性病變。因此,在進行鑒別診斷需要排除面深部占位性病變時,其掃描範圍應自顱底至下頜下緣1cm。橫斷面平掃最好進行連續薄層掃描,以保證重建圖像的品質。在疑有關節或周圍組織占位性病變時,應進行增強掃描。
近幾年來,由於口腔專用錐形束CT的問世,其以低放射劑量、相對低廉的檢査價格和靈活便利的後處理軟體功能,使其在顯下頜關節疾病的檢査和診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正常圖像:正常顯關節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均以過關節中部平面顯示關節結構最為完整,可見關節骨性結構表面光滑,密質骨板厚度均勻、完整。關節造影後CT掃描經關節矢狀位、冠狀位中間層面圖像特點與關節造影側位體層片及前後位體層片大致相同。但由於關節造影CT檢査可同時提供多個層面的圖像,從而更有利於病變分析,圖像品質亦明顯優於關節造影體層片。
推薦閲讀:
點擊「確定」,馬上聯係客服進行免費咨詢預約!
點擊「打開微信」進入微信,點右上⊕,粘貼ID,添加客服開始免費咨詢!
點擊「確定」,即可免費咨詢預約維港口腔官方客服!